中國文化源遠流長,甚至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,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,更是群星閃爍的時代,為往後的中華文明打下了基礎,影響深遠。墨家、道家、法家,以及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儒家,都是百家之中著名的代表。但到了近代,百家消失不見,文明發展也是停滯不前。
一般人以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是諸子百家日漸衰微的原因,但焚書坑儒的過程中,秦始皇並沒有刻意銷毀百家學說,主要還是打壓異見,打擊反對自己的言論。真正把諸子百家趕盡殺絕的,是在西漢的時候,君主集權制步向了前所未有的巔峰,從那時候開始,統治者就在做即使是暴君如秦始皇都沒有做的事情──那就是愚民,也許那是從君主集權制度實行後,無可避免且注定發生的悲劇。
西漢初期,高祖、文景二帝以文治國,徵用儒生,對天下子民以教化為主,但到了漢武帝的時期,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,不僅為儒學自此在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,百家之說也因此而衰落。
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的發起人是董仲舒,他融合吸收百家之長,總結出新的孔子之學,的確稱得上是一代儒學大師,但他的目的雖好,其學說卻被自己無意、往後的統治者有意中,利用為教化子民的手段。
儒家思想因為君主的刻意引導,慢慢有了本質上的變化,慢慢演變成虛偽的思想。想想「孔融讓梨」的典故,本是孝悌的表現,是發自內心的,但漸漸卻演化成了判斷人是否有德的一種表現──如果不讓就是無德。孔子提出的「六德」,也在「獨尊儒術」的過程中,被扭曲簡化為「三綱」。
何謂六德?
君待臣以義,是為君德;臣待君以忠,是為臣德。
父親生下兒子後負責教導他,是為父德;兒子長大後孝順父親,是為子德。
丈夫尊重妻子,是為夫德;妻子順從丈夫,是為婦德。
每二德都是相互存在,君主必須做到君德,臣子才會以臣德待他;父親做到父德,兒子才會以子德待他;丈夫要做到夫德,妻子才能以婦德待他。
孟子說過:「君之視臣如手足,則臣視君如腹心;君之視臣如犬馬,則臣視君如國人;君之視臣如土芥,則臣視君如寇讎。」那是說如果君主不理會臣子的意見、不理會子民的死活,那臣民也不用視君主為君主,把他當作惡賊就是了。
曾參曾經問孔子,「兒子絕對聽從父親的命令,那就是孝嗎?」孔子連說不是,並指真正的孝,除了養、敬,還要諫諍──當父母做出不義之事,就應該作出批評。
但在漢武帝「獨尊儒術」之際,儒學中的六德只剩下單向的三綱:君為臣綱、父為子綱、夫為妻綱,其中「君為臣綱」就是說臣子不論什麼時候都要對君主絕對服從。這一個觀念隨著時日推移,在君主的誘導下更變成了:任何人天下子民都要服從皇帝的旨意,若有違反便是大逆不道、叛國的行為。除此之外,董仲舒的「天人合一說」更進一步說明了皇帝的統治是「受命於天,天意之所予也」,而「大一統」也是天意─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濱莫非王臣。
這樣的言論是此後所有皇帝教導子民的重要手段,也讓漢族子民不得不承受層層剝削而毫無反抗的「教化成果」。
後來程朱理學提出來的「存天理,滅人欲」學說指人應該滅除自己的欲望,還要遵從「天理」,遵從一直以來那使民眾思想僵硬而懦弱的禮教,最終也只是成為封建制度下,統治者奴役平民,鉗制民眾思想的武器。
結果在元明清期間,儒學幾乎完全成為一種虛偽的工具、統治者奴化愚昧民眾的工具,這也是為什麼漢族王朝先後被蒙古人和滿人滅國──因為漢族子民已習慣了在高壓專橫的統治之下存活,再也提不起反抗的幹勁。
現今中國在共產黨的統治之下,依然是逆來順受,彷如一隻順服的綿羊任由惡狼侵犯。有人說,西方的政權由封建君主制度被自己的國民推翻,演化為君主立憲制的進步社會,中國人也可以向西方學習,從極權的魔爪中逃脫出來。但遺憾的是,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發生,因為中國人民的思想在這兩千年中被君主一點點的清洗,面對君主,他們只要能夠繼續苟且偷生就不想反抗……說到底中共政權也只不過是戴上面具的君主。
中國數千年以來的「愚家文化」,到底對中國人來說是財產還是詛咒,還請所有人自己靜心細想。香港在過去一百年的時間正正因「愚家文化」造成的軟弱而被割讓予英國成為了殖民地,但也因此而受到西方文化的薰陶,香港人那股內心的血性尚未被磨滅,到底能否衝破二千年來囚禁中國人的枷鎖?
0 意見 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