純真的社會觀——我的志願

相信各位讀者兒時必定有寫過一篇文章,叫「我的志願」,只是簡簡單單的談談自己長大後的期望。不知大家還記得當時是抱着甚麼態度去寫,寫了甚麼志願,這些「那些年」當今有否實現?.......一篇簡單的立志性文章,筆者卻在此找到了社會觀。

筆者雖為獨身主義者(必需澄清:獨身主義者並非等於同性戀者,筆者並非同性戀者,只是對愛情產生絕望和不願籌組家庭),對結婚生兒育女之事絕不考慮,打算孤獨終老。但對小朋友不感討厭。小朋友如一張白紙,擁有一顆純潔天真的可愛心靈。「我的志願」一文不單反映出他對自己、對未來的期望。更反映出不同年代的社會觀。

筆者生於九七年,當年正值回虧年,很多人對這歷史新一頁抱有期望。那些年,香港仍未被赤化,發展經濟同時兼顧社會和巿民的生活素質。故很多小朋友在此氛圍下寫了以下的志願:

那些年,我的志願是警察,因為可以除暴安良。
那些年,我的志願是醫生,因為可以救活別人。
那些年,我的志願是教師,因為可以令人向善。
那些年,我的志願是作家,因為可以以文會友。

這反映出那些年的人是為了社會。反映出人們以社會大眾利益為中心的社會觀。

十七年後,香港已被塗上一身鮮紅,把大陸改革開放「向錢看」的心態也流入香港,令香港人、乃至政府皆以發展經濟為綱,但與十七年前不同的,就是政府「只」以發展經濟為綱,不惜犧牲社會和巿民的生活素質,甘願與民為敵。這些年,很多小朋友在此氛圍下寫了同樣的志願:

這些年,我的志願是警察,因為可以享有特權。
這些年,我的志願是醫生,因為可以獲取高薪。
這些年,我的志願是教師,因為可以收入穩定。
這些年,我的志願是作家,因為可以賺版權費。

這反映出這些年的人是為了利益。反映出人們以個人功名利祿為中心的社會觀。

小朋友是純真的一群,社會在做甚麼,他們便機械式的跟着走。當社會觀正由大眾為綱扭曲為個人為綱之時,小朋友也隨着這步伐。純真的社會觀,不就是在這兒時「我的志願」一文完整展示出來嗎?

時移世易,社會上的步伐總有例外,那些年以社會大眾利益為中心時,卻有人在沙士時期「炒平樓」,為個人掙取金錢。這些年以個人功名利祿為中心時,卻有人為爭取民主權益而入獄四週。
但無奈社會觀不會因例外的一群而改變。

同一個志願,在不同年代的社會卻有不同的解讀。就正如那些年父母讓子女學習更多技能的目的是開拓眼界,如今成了提高競爭力的工具。不同年代的社會,對「相同」事物的看法卻截然不同,這個在於不同的切入點,而切入點的不同亦反映出社會觀的不同。

天真的我,仍然留戀和嚮往那些年的日子,但願我不會向今天的社會現實低頭,成了萬惡金錢下的奴隸。
Share on Google Plus

About Unknown

作者介紹請點上方工具欄「網誌資訊」下「作者」一項
    Blogger Comment
    Facebook Comment

0 意見 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