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文化保育看港人劣根性

香港,一個繁華城巿,標榜急速的生活節奏,金錢掛帥令人忙得很。這種走火入魔的生活方式,恐怕漸漸成為蠶食我城的唯一標準。

早前,前政府規劃師薛國強建議廢除電車,紓緩中區交通擠塞問題,令人大大關注電車保育問題。

電車的文化價值,筆者不在此多談,筆者亦不在此反駁薛氏,因為這幾天在互聯網已有大量相關資訊。

薛氏曾說把電車放進博物館,以薛氏之邏輯,應該連博物館也拆除,因為香港人已看厭單調的「垃圾」展品,不如拆除博物館,用來建樓不就是更好?完全符合薛氏口中的效益,更有助解決房屋問題。

薛氏曾道:「香港冇資格發展文化」,筆者覺得不無道理,以香港人已走火入魔的公式化生活方式。文化產業似乎被唾棄。準確點說是「香港人冇資格發展文化」,並非香港不適合發展文化。

發展文化產業的責任不單單是政府,當香港人不信任政府時,有否想過自己加入守護本土文化的行列?當一種本土文化或古物消失時,政府固然有其責任,但作為一個香港人,守護本土文化是責無旁貸。

在泛民領頭下的「民主派」,為求保着自己的光環,不惜打壓香港本土思潮興起。般威道四棵古樹被政府砍掉,除了一味向政府窮追猛打之外,有否向公眾傳達更多有關香港古樹價值的訊息?

香港人就是這樣,「失去了才懂得珍惜」。

香港人長年活在安穩,從來沒有「捍衛」及「抗爭」的意識,留下的只有泛民根深蒂固的禍港禍民的意識—「悼念」

般威道四棵古樹未被砍時,沒有任何環保團體到現場阻止,事出突然不是藉口。雨傘革命所需的堅持,似乎香港人已忘得一清二楚。抑或香港人不識變通,不會把同一套概念套用至不同運動之中?又或者香港人根本抱着「事不關已,已不勞心。」的態度去看待事件。

四棵古樹被砍後,一眾團體才去「悼念」,掛上七彩顏色的氣球,去拍照留念。筆者心感唏噓,同一個問題又浮現。究竟去「悼念」的人,於四棵古樹被砍一事中,付出的捍衛力量又有多少?

香港人就是這樣,「失去了才懂得珍惜」。

更無奈的是香港人珍惜了一會兒,記憶便會隨事物一同淡忘。正如皇后碼頭一般,現在又有多少人有關注它的去向?

也許香港需要多幾位薛國強,待本土文化未消失時好好詆毀幾句,讓香港人把沉睡的記憶喚醒。要不是薛氏的言論,電車可能拍板淘汰也沒人知道。屆時換來的,又是一眾團體去「悼念」,在電車上掛上七彩顏色的氣球,坐在電車上拍下幾張打卡留念的照片,無疾而終 。平時又有多少人去乘坐緩慢的電車,好好放慢生活節奏去留意身邊事物,給自己留下一片喘息的空暇?

文化保育向來與集體回憶掛鈎,舊事物的存在價值就在於喚醒集體回憶,讓人觸景生情。無奈當下港人只為生活而忽略情感。當舊事物已喚不醒香港人集體回憶,便會自然淘汰。所以薛氏說「香港冇資格發展文化」真是不無道理,因為香港人困在金錢掛帥的忙碌生活,沒有時間去喘息,更奢論要人關注這些在他們眼中「多餘」的本土文化。長此下去,本土文化便毀於自己手上。使香港白白損失一片獨特的文化寶藏。

文化保育成功普及與否,目前只在於香港人能否放棄為求功利,不去抗爭的劣根性。

(圖片來源:輔仁媒體)

Share on Google Plus

About Unknown

作者介紹請點上方工具欄「網誌資訊」下「作者」一項
    Blogger Comment
    Facebook Comment

0 意見 :

發佈留言